个人信息

姓名:钱沐杨

科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

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的持续发展,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日益提高,全球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减排迫在眉睫。温室气体减排、捕集、封存和利用可以抑制其在大气中浓度的快速增长,目前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法: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倡低碳出行减少碳排放,加强温室气体的转化利用。对于化学领域而言,二氧化碳和甲烷都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C1资源,催化转化成其他高价值的含氧化合物,无疑是利用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巨大的应用价值。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由于其独特的非平衡和非热活化环境,作为一种新型有潜力的“反应载体”,以替代传统热催化化学反应,常温下实现温室气体的价值增值转化,是当今低温等离子体研究热点之一。本人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活化温室气体的反应机理研究,借助于等离子体商用或专业软件,例如Comsol Multiphysics、Global_Kin、PASSKEy等,对甲烷部分氧化、甲烷干法重整、二氧化碳加氢等复杂等离子体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数值模拟研究,明确了目标产物的主要生成和损耗反应路径,研究获得了二氧化碳分子活化、甲烷部分氧化的关键性放电参数,揭示了复杂等离子体化学反应机理,研究成果对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活化转化温室气体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此外,借助于激光诱导荧光(LIF)和发射光谱等诊断手段对大气压低温Ar/CH3OH等离子体放电(针环电极结构)进行详细的电学和光学实验诊断,主要研究鼓泡法逐渐增加混合气体中甲醇蒸汽含量时,对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的影响,首次给出了含甲醇蒸汽的氩等离子体氛围中,OH动力学演化特性。经过近十年的潜心研究,本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一等资助一项;主持完成三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一项为重点项目。发表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SCI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低温等离子体国际主流期刊PSST、POP、JAP等,发表在等离子体领域一区顶刊PPST的这篇论文被编辑部评选为高被引论文。目前已完整指导了四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培养的研究生质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