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谭敦强
国籍:中国
性别:男
职称:教授
学位:博士
导师类型:博士生导师
岗位类别:副院长
电子邮件:tdunqiang@ncu.edu.cn
所在单位:物理与材料学院
谭敦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副院长,江铜集团—南昌大学铜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国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重点领域咨询专家,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材料与数字制造专委会委员,江西省超高温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主持 3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课题、省级重大揭榜挂帅、企业重大横向和重点成果转化项目等 30 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 10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17 件。《中国钨业》、《铜业工程》、《C-Mat》杂志编委。面向国家战略和江西特色资源产业发展需求,从事超高温金属材料和铜基功能材料功能化、智能化、高性能化的研究,攻克极限复杂条件下金属材料使用瓶颈问题,超高温测温功能材料、低电阻低温度系数合金、高纯难熔金属靶材等多项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并实现了转化应用。
[1] 200109-200406 中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
[2] 199809-200103 中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
[3] 199409-199806 中南工业大学 本科
[1] 200411-200711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2] 200411-200711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核燃料近净成形浆料技术支持
超高温难熔金属新材料制备技术
稀土Y致钨粉和碳化钨粉细化机理及其在协同提高WC-Co硬质合金高强韧性和高耐磨性的应用
高品质新型钨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钨矿中砷资源化利用和砷致钨粉细化及在WC-Co硬质合金中的应用
添加Ca对氮气喷射沉积镁合金阻燃机理研究
高纯碳纤维保温材料关键核心技术
电阻元件材料分析及低电阻率合金材料开发
高品质钽铌新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开发
超细碳化铬粉制备技术研究
代表性技术成果如下:
1)超高温测温功能材料:针对高超声速发动机使用时高温、高冲刷、高热震、高频压力脉冲等极限环境下的测温实际需求,自主设计并制备了钨基体/过渡层/涂层材料体系,发明了一种新型金属膜制备方法,攻克了保护膜与基体紧密结合科学问题,使钨基合金既维持测温功能,又具备抗氧化性能和耐冲刷能力。该材料制备的总温探头实现了 2500K 以上氧化含水高冲刷环境下总温传感器“无”到“有”突破,并已应用于最高 3000K 多个场景测温。
2)超高温抗氧化结构材料:针对氧化高冲刷环境1500-2500K高温合金使用需求,发明了一种新型抗氧化金属结构材料制备方法,自主设计并制备了自身抗氧化合金体系,在合金表面可以原位形成耐高温、抗氧化保护膜,实现了保护膜与基体的冶金结合,可应用于多个极限环境应用场景。
3)低电阻率低温度系数合金材料制备技术:针对金属及其精密电阻合金领域,提出了微量多元复杂结构合金化控制理论, 形成以铜锰为基的固溶体+ 短程有序结构,制备了厚度≤0.15mm、25-125℃条件下电阻率≤0.23μΩ.m、电阻率差值≤ 15%、电阻温度系数(TCR)≤50ppm/℃铜锰基电阻。
4) 金属熔体净化处理技术:针对高导电铜材制备过程高熔点夹杂和气体去除难题,提出了适用于铜熔体净化的反应—吸 附机制,发明了铜合金熔体处理的精炼剂,实现了熔体中杂质反应分离并通过原位生成气体脱离 熔体内部,协调解决了铜熔体中除杂和除气难题,可制备高导电率铜材料。
5)高品质高纯钨、钽、铌、铜靶材制备技术:面向高端半导体芯片领域靶材超高纯化、细晶化、织构定量化发展趋势, 提出了多种锻造、热处理、轧制等组合控制,发明了累积能量控制变形和分级退火工艺,开发了织构可控、晶粒细小均匀高纯钨、钽、铌、铜靶材。
6)高均一性纳米钨粉、碳化钨制备技术:首次发现 WAs2 成为钨粉的“形核核心”,发展了钨粉生长理论,突破了纳米钨粉制备的技术难关,可以实现 100 纳米钨粉和 200 纳米碳化钨粉末大规模生产。首次发现在钨粉制备过程中的Y 垒效 应,发明了压煮技术路线,实现了 Y 元素均匀分布,削弱了杂质元素的负面影响,可制备出高性能高稳定性硬质合金。